首页 > 知识科普

知识科普

一进电梯就头昏、心悸?原来是得了场所恐惧症

来源:知识科普 时间:2022-07-07 16:04:04

        有一天,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诊室来了一位羞涩的小女孩,她非常不安地向医生陈述了她的烦恼:她一进入电梯时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呼吸困难、出汗等反应,严重时感觉就要晕过去了。由于强烈的恐惧、不安全感和痛苦体验,无论多高的楼房,她都选择爬楼梯上去,虽然累,但不害怕。经进一步的诊查,原来小女孩患上了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是指患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并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恐惧的情境。


        场所恐惧症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主要表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导致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严重焦虑,呼吸困难,濒死感,无法逃脱到安全的地方,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救她,所以竭力回避这些环境,有的甚至根本不敢出门。场所恐惧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情况。


患有场所恐惧症怎么办呢?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为大家支招


        场所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如在起病1年内未获痊愈,趋向慢性的可能性极大,可能持续数年,病程越长,预后越差。近年治疗方法的优化,心理治疗让不少患病多年的患者获得痊愈。

       对恐惧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首选,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场所恐惧症的首选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等行为治疗对场所恐惧症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治疗效果。其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在调整患者行为的同时,强调对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调整。

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应对恐惧症,平时我们自己也可以按以下几点去做:


1、认识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需要理性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从恐惧中学会慢慢冷静下来。

2、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揭示自然现象的秘密和道理,提高自己认知水平。

3、敢于大胆实践,勇于接触社会,在实践中磨练,在接触中提高心理素质。

4、增强信心,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信心就有无穷力量。

5、自我心理暗示,在每天早晨说几遍我最有信心,我能做好想做的事情,我不怕一切困难,我能战胜自己。

6、转移注意力。从恐惧对象转移到其他方面去。

7、多在大庭广众面前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看见自己的闪光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