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科普

知识科普

相信自己,避免习得性无助

来源:知识科普 时间:2022-07-07 16:05:22

当面对现实一次次的挫折,你会不会觉得人间不值得,万事不可预料,只想随便地过完这一生,对什么东西都无所谓,不感兴趣?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心理体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现像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慢慢会延伸到其它生活和工作上的无助。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学业失败的学生,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当一个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喜欢听讲,经常走神,有时还会捣乱课堂纪律,课后也不再认真复习功课了。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强化了自己的负面认知,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


那么如何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呢?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建议:


第一,转变心态。不要轻易说“不可能”,给自己有个尝试的机会,在认知上要明白自己的状态,心理层面下定决心去改变。

第二,设定合理目标。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起,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当在这些小目标上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之后,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三,适当地降低预期,客观寻找问题的根源,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如果创业失败了,要客观地去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是把一切问题都归因到自己不行的层面,没有谁天生就行或不行。适当地降低预期,找一个容易开始的部分先去试验,把“我就是做不好”变成“我可以做点什么”。

第四,提高自我评价。多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多发挥自己的长处,远离给自己带来许多负面评价和情绪的人。只有相信自己,心里才会有底气,即使再次失败,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只要心存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咨询师会与你建立起新的关系,给你一种安全和稳定感,会帮助你一起分析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用非评判的态度看待你,接纳你的无助感,陪你一起寻找解开无助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