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
如何妥善对待童年情绪障碍?
孩子不愿意学习,不听管教,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
孩子经常胡思乱想,害怕意外发生?
孩子经常出现不能控制的反复行为?
孩子经常诉说“头痛”“肚子痛”等躯体问题,但检查又未见结果异常?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他(她)可能患上了“童年情绪障碍”。童年情绪障碍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精神问题,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情绪异常,发病原因主要有心理、家庭、遗传因素等。
我们日常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呢”、“好好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呢”、“现在孩子的不愁吃穿,还有什么不满足”......其实不然,情绪波动在儿童青少年期较常见,多数儿童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适应很好,但有些儿童情绪波动的时间长、程度重,超过自己的调节能力,便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特别是在遭遇到生活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与照顾者分离、搬家等,情况更加严重。
患上童年情绪障碍的孩子,会出现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意志力下降等表现,而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日常生活,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重大阻碍。
童年情绪障碍如果干预及时,多数预后良好。所以,孩子如果出现以上表现,家长们要尽早到专业医院就诊求助,通过精神康复治疗手段来帮助孩子重新走进正常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
对此,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师给出相关建议:
1、学会接纳孩子目前的状态。
童年情绪障碍患者背后可能存在个人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等异常情绪,所以作为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接纳他(她)的状态,做到不指责、不强迫等。但需注意的是,接纳不意味着放纵。
2、陪伴或辅助孩子进行居家生活活动。
由于孩子处于学龄期,大部分时间是居家,所以家长可以通过陪伴或者辅助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来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例如收拾房间、完成家务。通过家务活动,孩子可以训练动手能力和对物品的分类能力、记忆力等。
3、多倾听孩子的想法。
家长们可以与孩子进行聊天,在聊天中更多作为倾听者的角色,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对于成长的困惑,对于生活的希冀等。在了解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应对问题的方式和不同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孩子发生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
4、改善家庭养育环境
家长们从自身做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营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随和、豁达的个性,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