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
孩子老是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
“我的孩子老是和我对着干,听不进任何意见,我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他根本不想和我交流。”这是很多父母遇到的烦恼。
但当孩子面对心理咨询师时,却会坦露心声:“没人能明白我,父母总是命令和批评,我不想与他们说话。”
为什么孩子与心理咨询师可以谈论自己的内心想法,而面对父母却闭口不说呢?为什么父母说的话孩子不肯听,反而心理咨询师说的话他愿意尝试去改变呢?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喜欢用命令、指挥、警告、威胁、规劝、说教、批评、责备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如:“你必须搞好卫生”,“如果你那样做,你会后悔的”,“我不允许你这样做”等表达。这种状态下,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你没有顾及我的感受,你认为是我的错,我什么都要听你的。”
青春期少年已经开始具备自己的思想,自尊心强,与父母的思想产生冲突时,孩子常常会作出的反应:“说谎保护自己,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家人交流,反抗叛逆,我行我素。”
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专家为你支招:
1.简单的“敲门砖”。“哦,怎么样了?”,“是吗?”,“说给我听听”,“发生了什么事?”这些回应传达了对孩子尊重和接纳,没有将话说绝,留有空间,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2.积极倾听和反馈。一个适当的眼神接触,开放的姿势鼓励他说,听完后对重要关键的观点准确回应:“你是说……这个意思吗?”准确把握孩子的情感反应:“你非常担忧自己的学业;你与同学相处很困惑是吗?”这样孩子觉得是在认真听他所说的话,认真对待他的问题,才会进一步与父母交流。
3.代替惩罚的方法。当孩子做错事了,父母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期望,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提供孩子选择的机会,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
4.换种方式说出自己的感受。“住手,你真是个讨厌的家伙”换成“我不喜欢别人揪我的衣服”;“你到底怎么回事,总是让纱门开着?”换成“纱门开着,苍蝇在食物上飞来飞去让我心烦”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感受的人合作。
5.适当温暖的提示。“谁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换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质的”;“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就揍你”换成“墙上画画不如用纸来画”,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孩子往往也容易接受。
6.描述当时的情况。“你又忘记关水龙头了,你想把家淹了呀?”换成“浴缸的水快溢出来了”;“告诉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换成“厕所的灯还开着呢”这样描述问题的时候,也就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就不会反感。
7.适当的陪伴。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父母切不可唠叨,只要在身边陪伴或保持适当空间,做一些实际性帮助即可,如照顾好起居饮食,一声问候,反而让孩子感到有安全感和亲切感。
总之,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带有指责、批评性的语言攻击孩子,接纳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观点,先听孩子说,了解事件经过,找原因,适当提示,引导解决问题方法。